媒体报道,近几年,在版权诉讼中,Shein有超过50次成为被告对象。
Shein却并没有直面前辈的质疑,今年以来反而是多次起诉挑战者Temu侵犯版权。
ZARA、优衣库、H&M集中掀起对Shein的诉讼,是因为Shein真的切走的他们的蛋糕。Shein选择提起对Temu的诉讼,是因为Temu也很有可能切走他的蛋糕。
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,当屠龙者手中的屠刀不在面向恶龙,而是转身面对新的挑战者时,就意味着历史周期的新一轮循环。
03
彷徨时刻
最显性的现象,往往对应着最深刻的产业逻辑。刀口向内,作为存量博弈的标志性动作,也不例外。它如同催化剂般,悄无声息地牵引着产业发展逻辑的嬗变:
无论是以快时尚巨头为代表的前三波浪潮的佼佼者,还是以Shein为代表的第四代快时尚幸运儿,都已经走到了一个不得不转变的十字路口。
当前,快时尚商业模式面临的最大冲击,便是其与电商平台多年间的角力,出现了攻守之势全面相易的局面。
其间,有两个最典型的现象在最近发生:
1.如上所言,H&M于今年10月正式入驻拼多多,全面拥抱数流量红利;
2.更早之前,SHEIN开始尝试更多品类SKU的运营,尝试从自营快时尚品牌向时尚电商平台模式演进。
这不仅仅是一句“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,只有永恒的利益”可以为之注脚,二者其实延循着同一个逻辑:零售行业的本质就是以规模降成本,再以低成本攫取利润,任一一个环节出了问题,增长便不可持续。
我们都还记得,即便到了2017年,电商已经完全超越线下MALL的时刻,优衣库也还明确表示不会入驻亚马逊;而GAP的态度也一直很暧昧,一直拒绝亚马逊抛来的橄榄枝,直到咨询出身Art Peck出任CEO后,才开始积极拥抱了电商平台。
如今快时尚巨头逐渐主动拥抱新兴电商平台,背后的逻辑无外乎“流量”二字。
革新者Shein的出现,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和对时尚话语权的解构,将最小生产数量缩减至100件,实现了每年60万级的新品设计,“吊打”传统快时尚巨头。
图:全球头部快时尚品牌商业模式对比,来源:东方财富证券
在过去的二十年间,H&M、ZARA和优衣库作为自带流量的巨头,入驻商超的成本要远低于其他品牌,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。
但在AI化和数字化的第四波浪潮中,让快时尚巨头明白,再低的线下流量成本也比不过线上流量。
更何况,当自身的流量效应减弱时,原本具备优势的流量成本便不在,才会出现大量的闭店潮。
为了夺回在第四波浪潮中损失的地位和规模,不得不加速拥抱电商,但未来能不能从虎口夺食,还很难说。
而对于Shein而言,“小单快反”的模式确实具有先进的技术优势,但还是受到“需求阈值”定律约束:货品再多、板式上新再快、价格再具有诱惑力,人们对于穿着的需求再提升,依然总有上限。
当被打蒙的快时尚巨头逐渐稳住阵脚后,平价服装的线上流量之争会愈演愈烈,尤其是新入局的玩家,可选渠道也在逐渐变多,Tiktok、Temu等综合性平台可以提供更低的流量成本和内容成本,不断侵蚀Shein的份额。
Shein当然也意识到服装行业的天花板有限,也努力尝试复制“小单快反”的模式,塑造更多依赖供应链优势的SKU,但这需要钱。
想要融到足够的钱,就需要向市场证明现阶段Shein还远未触及天花板。
但不同于Tiktok或Temu,缺乏内容杠杆或SKU供给规模,致使Shein缺少足够低廉的流量成本,以支持Shein的规模增长。
Shein只能选择付出更多成本换增长,谷歌的电话会也侧面印证了这个事实:新兴线上零售市场驱动了谷歌搜索广告的复苏。
二者共同作用下,Shein才会出现规模增长和利润增长相悖离的情况。
以规模换估值,以估值括规模,想法很好,但问题在于飞轮缺少转动的原始动力。牺牲利润的规模扩张并不能得到资本认可,也就没有更高的估值去扩张更多的SKU实现增长。
这可能也是为何Shein如此迫切寻求上市的原因之一。
04
潮退前夜
从ZARA、优衣库到H&M、SHEIN,可以预见的是,在没有解决现阶段各自遇见的问题时,无论是谁都不足以驱动快时尚行业进一步发展,抬升整体的行业规模。
但“衣食住行”人类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中,能够遮羞避体,满足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的“衣”永远排在第一位。
快时尚作为服装类目的最大赛道之一,常常成为被投资者轻视的赛道,却蕴含着最大的能量和爆发力。
从柳井正、奥特加到许仰天,快时尚赛道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地方龙头乃至国家级的首富,也都成为了颇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。
潮起潮落本是自然规律,快时尚涌动的潮水并不会枯竭,我们也无法断定第五波浪潮的主角。
或许是主动转向中高端的ZARA,或许是依赖高质量供给翻身的优衣库,也或许是解决融资问题的Shein。
当然更有可能的是,孕育第五波浪潮的枭雄,还未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。
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值得买 » 🉑从ZARA到SHEIN:快时尚的第四浪迫近退潮